南通颐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互聯網 >  正文

北大、清華都來了,產業(yè)投資跑出“高材生”

 2023-03-05 09:11  來源: A5專欄   我來投稿 撤稿糾錯

  域名預訂/競價,好“米”不錯過

歷經三年疫情,很多傳統中小VC機構已在動蕩的經濟環(huán)境和募資的寒冬中折戟沉沙、被迫轉行。一些本來投文娛產業(yè)的VC改行做起了帶貨直播,那些投消費的不得已改道看起了科技項目,部分美元基金甚至搞起了軍工投資……

危機之中,有危有機。以產業(yè)資本為代表的CVC迅速補位,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機”。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十年CVC對外投資近萬起,并逐步實現從參投基金到獨立投資的成熟過渡。

在這股新生力量中,除了傳統產業(yè)資本、政府基金等參與者,還有一個一直以來不被關注的新生代,正在默默布局。他們的投資方向,比產業(yè)資本更前沿、比引導基金更低調,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代名詞——高校資本。

產業(yè)投資中的“高材生”

高校搞產業(yè)資本是一個舶來品。顧名思義,高校產業(yè)資本,就是大學、科研院所設立的投資機構,通過高校自身的資金進行投資。

創(chuàng)投圈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是,今天,已經成長為中國創(chuàng)投圈排頭兵的高瓴資本最初的第一筆錢,就來自創(chuàng)始人張磊的母校耶魯。

十余年前,畢業(yè)后在華爾街求職不順的張磊,回到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辦公室,在首席投資官大衛(wèi)·史文森(David Swensen)手下實習。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如今的張磊,作為高瓴資本首席執(zhí)行官,已躋身中國最成功的投資者行列。

每年,他都會以耶魯大學校董事會董事的身份,往返紐黑文至少四次。

張磊每一次回到耶魯都與他的事業(yè)密切相關。2005年,他創(chuàng)立高瓴資本,英文名Hillhouse取自貫穿耶魯大學的一條主干道。高瓴資本還獲得了耶魯的支持,在融資之初籌集到2000萬美元。

張磊曾:“我(在耶魯)學到的投資理念,不是追逐最短的回報路徑,而是與最優(yōu)秀的人一起,建立能真正創(chuàng)造價值、保持基業(yè)長青的公司。如果你專注于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的長期價值,回報自然會到來。”

拿著這2000萬美元,張磊成為了騰訊、京東等公司的早期投資人?!都~ 約時報》評價稱,這些公司“動搖了整個中國的傳統行業(yè)”。

而上述提及的史文森就是眾多高校資本操盤手中,一個成功的典范。史文森1980年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85年開始接管耶魯捐贈基金。過去十年中,耶魯捐贈基金年收益率為10.9%,基金規(guī)模從13億美元增長到312億美元。增長了 22 倍多,過去 10 年的年化收益率為 11.1% ,過去 20 年的年化收益率為 11.4% ,是世界上長期業(yè)績最好的機構投資者之一。

不同于其他產業(yè)資本,高校產業(yè)資本的資金來源分為兩類:

第一類、校友捐贈

在美國,絕大多數的著名高校都是私立大學,比如由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及康奈爾大學組成的常春藤聯盟,全部是私立大學。

由于校友捐贈的資金比較多,所以美國各個高校的基金規(guī)模都相當驚人。比如2018年,哈佛大學的捐贈基金規(guī)模達到了383億美元,排名第一,耶魯大學是309億美元,普林斯頓大學是260億美元,斯坦福是265億美元。

而在中國也是如此,功成名就的學子也會捐贈資金,為建設母校出力。

第二類、自身產業(yè)積累

相較于捐贈,中國高校的資金來源大多數來自高校的產業(yè)積累。比如,高校名下的地產、金融集團、產業(yè)集團,或者是股權投資盈利,此外還有一些政府補貼等。

不要小看國家給予的補貼,國家在高等教育的投入非常大,我國的重點高校的主管部門幾乎都是教育部主管,由教育部直接撥款或者各省市的政府直接撥款。2022年,清華大學每年受到國家的投入高達255.75億元,穩(wěn)居全國第一,且領先第二的浙江大學接近100億元。

一般而言,中國高校拿到的費用,用于科研投入、師資建設等等,股權投資只是較小的一部分。不過,隨著中國股權投資行業(yè)越來越成熟,有更多的高校開始更加重視投資。

從清華大學看中國高校投資風格:風險厭惡、愛投本校項目

過去,中國高校試水投資,是以母基金的形式。通過投資GP,實現資產的增值保值。不過近幾年,科創(chuàng)之風崛起,也有不少理工類院校,會直接投資本校的科研項目,助力科技成功的轉化。

以清華為例,過去,清華通過母基金的形式投資了鼎暉投資、和君投資、鼎青投資、高瓴資本、紅點投資、工銀投資、愉悅資本、英諾基金、華控基金、中信產業(yè)基金、啟迪創(chuàng)投、弘毅投資等一大批知名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串名單中,有不少“清華系”資本,比如啟迪創(chuàng)投就是一個典型的清華系資本。

啟迪之星的前身是清華創(chuàng)業(yè)園,成立于1999年,以“孵化+投資”為發(fā)展模式。此前,啟迪之星投資的天使項目有北航航模隊畢業(yè)生團隊的AR智能投影設備“深光科技/深光Alight”、餐飲智能清潔設備廠商“智清空間”等。啟迪之星在天使階段累計出手84次。

啟迪創(chuàng)投成立于2001年,專注于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和投資。啟迪創(chuàng)投的投資名單中,有做機器學習數據標注業(yè)務的“冰山數據”、IC載板研發(fā)商新創(chuàng)元“半導體”等等。

啟迪系還有一個比天使階段更早期的投資機構啟迪種子。啟迪種子在2016年投資了法天使的種子輪和天使輪。法天使成立于2015年,主要提供專業(yè)的法律合同數據庫和咨詢服務,包括投資協議這類股權投資協議可以在其中找到各類合同樣本。

除了啟迪創(chuàng)投,荷塘創(chuàng)投、清控銀杏、清華控股、水木基金等都與清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清華做投資已經有20余年的歷史,身處科技發(fā)展的最前沿,清華在2000年就已經完成了第一筆天使投資——中文在線。而中文在線的起源地就在清華。包括清控銀杏這家機構,最初的辦公地也在清華園的一角。

在創(chuàng)業(yè)板開板后,清華的投資節(jié)奏有所加強,細數近幾年投資額度最高的,可能還是2021年力合科創(chuàng)參與了國汽智控的近億元天使融資,拉高了當年整體投資額,這也是清華系資本20多年來參與天使投資金額最高的一筆。

與耶魯捐贈基金這樣的海外高校投資有所不同,國內的高校資本在投資項目、偏好等方面也有著很大的差異:

更愛本校項目

國內的高校資本在選擇投資標的時,仍會著重于挖掘自身體系內的項目,從項目選擇角度看,都是清華學子,大家的調性、方向都是一致的,且對于科研項目的了解程度也更高,成功率也比社會面投資更高一點。

母基金方面,從股權基金的投資結果上來看,基金會主要與優(yōu)秀GP尤其是頭部GP合作,并偏好于清華校友創(chuàng)立的基金。

管理者不同

海外校園捐贈基金的管理者來源不同,雖然有一大部分都來自本校生源,但是也有一些,會在市場上進行招募,以此讓捐贈基金更加市場化運營,最終的目的就是抬高收益。

但國內的高校資本,基本都是自身體系內運營。近幾年,一些發(fā)展較快的高校資本會設立子公司,以資金管理平臺的模式進行運營,但大多數仍是國企操作的模式。

偏好低風險

一般而言,基金會投資的主要目標是基金保值增值。投資覆蓋長期投資(包括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券投資)和短期投資(包括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基金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及其他投資等多領域)。

基于上述原因,國內的高校資本的投資偏好,強調確定性,且有很強的保值增值屬性,對于風險屬于厭惡型。

此前也有高校資本直言:“如果投資出了風險,或者業(yè)績不好,我們作為校友、當事人,確實是承擔不起的。”

當然,隨著高校教育基金逐漸發(fā)展,各家高校也在發(fā)力股權投資,且呈現了更包容開放的趨勢。據2020年8月IIR舉辦的高校教育基金閉門交流會上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袁桅秘書長介紹,截至當時基金會出資的GP(基金)里,已有40多家上市公司,申請上市的十余家左右,擬申請上市的公司30家左右。基金會配置在長期股權投資和直接股權投資的資產占比超過 20%。

為了管理好基金,各個高校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它們會聘請專業(yè)的人員來操作,有一整套保值、增值的方案,并慢慢顯現出了華爾街的投資風格。

投科技?高校才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推動者

近幾年,科創(chuàng)板的設立,帶動了整個投資行業(yè)開始“投早、投小、投創(chuàng)新”。而高校研究院所一直處在科研的最前排,他們在科技成果的轉化方面是有技術優(yōu)勢的?;诖?,開始有高校更加著重投資本校的前沿科研項目,并市場化的設立了一批投資機構。

中國高校建校至今,已經積累了大量學術論文,但是這些成果大多數都被束之高閣,隨著創(chuàng)投行業(yè)發(fā)展,教授、科學家這類“小眾創(chuàng)業(yè)”人群,開始嘗試走出校園,將自己的研究進行商業(yè)落地和變現。

不過,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非常長、難度非常高、投入非常大、見效非常慢和對人才要求非常高。實驗室里的先進技術在產業(yè)中進入應用場景,能否真正解決問題,研發(fā)的產品能否生產出來,客戶會不會重復購買,能否量產,市場空間多大……要跨過一個個“鴻溝”,才能實現真正落地。

高校科研院所期待成果走出實驗室,產業(yè)、企業(yè)需要新技術。但該怎樣做好有效鏈接,是產學研界一直在探討的重點話題。

在推動科技成果落地方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建校史上,培養(yǎng)了諸多著名科學家,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國內最有聲望的科學家。基于把科學和技術結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基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碩果累累。

截至目前,中科大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納米科學、火災科學、語音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多個領域進入世界科研第一方陣,尤其是在量子信息領域已經開始擔當“領跑者”的角色 。在科技成果的轉化上,累計創(chuàng)立了近百家企業(yè),包括科大訊飛、科大國創(chuàng)、科大國盾量子等多家上市公司。

在股權投資方面,早在198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成立了科大控股,把技術輸送到社會。在多年的探索之后,科大控股開始進行規(guī)范化建設,設立實業(yè)總公司,并設立轉化企業(yè)規(guī)范、指導院系公司改制。此后,通過組建中科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搭建了與小企業(yè)之間的防火墻,不斷進行市場化推進。

中科大也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和方法論:

一、項目研發(fā)的模式,具體體現為委托研發(fā)、合作研發(fā)和聯合實驗室;

二、知識產權處置模式,體現為技術轉讓、專利許可和作價入股;

三、與地方合作模式,體現為產業(yè)研究院、成果轉化中心和干部掛職。

當前,中國高校資本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大多數都是采取這一模式——設立實業(yè)總公司,投資校內的成果。

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科學家實現了科研、創(chuàng)業(yè)夢想,大學推動束之高閣的成果落地并實現了財務回報。當前,中國高校資本之路仍處在比較早期的階段。未來,更開放、市場化的運營下,高校資本依托一線科學技術的優(yōu)勢,依托大批有夢想的教授、科學家支撐,依托校內專項基金的助力,一定會成為市場上不可忽視的資本力量。

文 / 產投一哥 出品 / 產投家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

相關文章

熱門排行

信息推薦